苏州市网络联合辟谣平台 苏州市网络联合辟谣平台

【网闻鉴真】转发给父母,带他们远离谣言伤害

2020年12月29日 16:47:39
| 来源:“网信中国” 微信公众号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普及,长辈们也都开始熟练使用起微信聊天和朋友圈功能了。

但是,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信息获取与分享的门槛变低而传播效率变高,加上老一辈对所获取的消息习惯性认同、对社科知识的一定匮乏,导致长辈群和朋友圈成为了谣言的重灾区。

遇见长辈们在群里转发谣言时

目前网友们主要有以下四种做法

↓↓↓

1、放任自流型:

我是王xxx:家不是讲理的地方。

关于你xxx:你知道跟他们争辩起来有多辛苦吗?

2、消极抵抗型:

天师-卞xx:爸妈告之危害,亲戚屏蔽。

Railwaxxx:退群了。

3、默默举报型:

一枚皇xxx:举报。

一盘程xxx :一开始还会和他们争辩,后来也疲了,直接点进去举报,装做什么都没有发生。

果盘里xxx:只要遇到我就举报!

4、耐心科普型:

Bear-xxx:刚才有一个亲戚发了条“西瓜有病毒勿吃”的消息到群里,我直接搜了个辟谣的贴发到了群里。

小莫纸xxx :找科学点的链接反驳她……所以我们家的朋友圈就跟华山论剑一样。

吃橘子xxx:我会上网给他们搜正确的消息来辟谣。

小编在这里提倡第四种网友的做法,鼓励第三种网友的做法。在体谅长辈的前提下,也不能放任谣言的继续传播:谣言在自家群里出现,就请消灭在自家群里。


今天这篇文章一定要分享给家人看

我们总结了

父母最容易上当的谣言标题形式

和识别谣言的通用方式

提醒爸妈提高警惕:

一、冠以权威名头

这类谣言针对长辈们认同权威的特点,经常使用【中央发话了:……】【央视都播了……】【国家最高机密:……】这样的标题。

话说国家最高机密能让你知道嘛?

爸妈,看到这类内容,请迅速撤离。

二、耸人听闻标题

【震惊!】【惊爆!】【太神奇了!】【出大事了!】

真正的头条大事不会使用这样的标题,内容足够震撼的新闻不需要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内容本身才是震惊的部分。只有标题党和谣言才惯用这种词语。

爸妈,看到这种夸张的标题时,就不要点开内容了。

三、敦促阅读和转发

【速看,马上删】【必须转,秘方】【警惕,紧急通知】【转给亲朋好友】【已经出事,都在转】

事实上这种自称“马上删”的文章并不是作者删掉的,而是被网友举报,被判定为不实消息而被删掉的。


↑自己删除的长这样


被举报删除的长这样


爸妈,这样的文章,别急着转发,隔天再看看,八成已经被举报删除了。

四、煽情骗转发

【家里有小孩的注意了】【为了你的家人,请一定要看】【含着泪看完】【为了家里的老人,转吧】

这类谣言喜欢用老人和小孩作为诱饵,通过诉诸亲情,诱导大家以爱心之名传播谣言。

爸妈,上有老下有小的你们辛苦了,但看到这种标题一定要提高警惕。

五、夸大危害或功效

【致癌】【致命】【有毒】【不要再吃了】

【一招见效】【每天3分钟】【只要7天】

健康类谣言多见如此两种标题,第一种盲目夸大某类物质的危害:例如,某种果蔬中测出有农药或者农药超标,就称这种果蔬全体含有“剧毒”;第二种宣称通过一些简单易行、代价很小的方法就能在短期内治愈慢性病或疑难杂症,通过取巧的方式诱惑转发。

引用网友的一句话:爸妈,你要相信,在朋友圈里世上没有东西是能吃的;你也要相信,你想吃绝对干净无污染的东西也确实没有。


识别谣言的通用方法

1、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

著名的“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等谣言视频均出自个人或自媒体,没有任何权威机构和媒体证实其真实性。对于非权威来源的信息一定要谨慎对待,“宁可信其有”“好心转发”都可能是在传播谣言。

2、善用识谣工具和搜索引擎:

许多谣言具有周期性特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改头换面重出江湖。因此遇到个人无法识别的谣言时,可利用搜索引擎或识谣工具,查看此前是否已有相关辟谣信息。随着各方对网络谣言治理工作关注度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已出现了许多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识谣工具。综合利用这些识谣工具和搜索引擎,通常能识别网络上流传的大部分谣言。

3、参考评论或向专业机构求证:

在辟谣信息尚未出现时,可多参考其他人的评论,为自己提供更多思路。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向相关专业机构和专家进行求证。


写在后面的话

当父母转发了一篇生活相关的谣言给我们,我们是否想过他们的初衷是什么?当我们直接指出:这是谣言啊,别再发这些垃圾信息了!父母的第一感受是:“我是为了你好啊,你怎么是这样的态度?”这样立刻使父母产生负面情绪,将关注点从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转移到我们的态度问题上。

而如果我们转变策略,先告诉父母已看了他们发的文章,感谢他们的提醒与关心,然后再把相关内容的事实真相(如果你已经掌握)告知父母。只是多一句话的缓冲,就可以让父母在情绪上更容易接受,从对抗转为平和交流,这样的辟谣也会更有效果。

另一方面,当父母不断给我们转发谣言,让我们不胜其烦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这也许只是父母想要拉近和我们的距离的一种方式。本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他们一方面是为我们的生活提醒,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一个最关乎日常生活的信息与我们创造共同语言。当我们与父母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时,当我们只关心他们是否吃饱穿暖和每年的体检结果时,当我们不再与他们谈心,不再去耐心理会他们的心理需求时,他们想要获得我们关注的方式我们也不曾去理解。

如果能让他们知道我们每一天的生活状态,知道我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健康安全,一切尽在他们的“掌握”;如果我们可以多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到情感的满足,也许他们也就不会每每转发这些不着边际的谣言了吧?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学习强国号